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推进和能源结构的持续优化,高能耗、高排放、技术落后的设备正加速退出历史舞台。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以下简称“溴化锂制冷机”)作为上世纪广泛应用于大型公共建筑、工业厂房等领域的中央空调系统核心设备,曾因其可利用余热、废热制冷,具备一定的能源梯级利用优势而受到青睐。然而,随着制冷技术的迭代和能效标准的提升,大量老旧溴化锂制冷机已无法满足当前节能环保要求,逐步进入淘汰周期。在这一背景下,许多企业或单位选择将设备“一卖了之”,即通过二手市场或报废回收渠道快速处置。这种看似简单直接的处理方式,实则暗藏多重风险,若不加审慎评估与合规操作,可能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环境、法律、财务乃至声誉后果。


一、环境风险:处置不当易造成严重污染

溴化锂制冷机虽以水为制冷剂、溴化锂溶液为吸收剂,相对氟利昂类制冷剂而言对臭氧层破坏较小,但其运行和报废过程中仍存在不容忽视的环境隐患。


首先,机组内部含有大量溴化锂溶液。该溶液具有强腐蚀性,若在拆卸、运输或后续处理过程中发生泄漏,将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严重污染。溴化锂属于无机盐,高浓度的锂离子和溴离子进入环境后,可能影响微生物活性,破坏生态平衡,甚至通过食物链累积,威胁人类健康。此外,部分老旧机组可能仍残留微量的缓蚀剂或其他添加剂,其成分复杂,若未经专业处理随意排放,污染风险更高。


其次,设备中还含有铜、钢、铝等金属材料以及保温层、电气元件等。若收购方不具备正规拆解资质,为追求经济利益而采用粗放式拆解(如露天焚烧电线取铜、酸洗提取贵金属等),将释放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如二噁英、硫氧化物)和重金属粉尘,造成大气和土壤的二次污染,严重违背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


二、法律与合规风险:违反环保法规面临行政处罚

在我国日益严格的环保执法环境下,设备处置的合规性已成为企业不可忽视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企业对其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包括报废设备)负有全过程管理责任,即“谁产生、谁负责”。


若企业将溴化锂制冷机简单出售给无资质的个体商贩或非正规回收公司,一旦该设备在后续环节发生环境污染事件,原设备所有者可能因“未履行污染防治责任”而被追溯连带责任。生态环境部门有权依据《固废法》对违法企业处以高额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被责令停产整治,甚至追究相关责任人刑事责任。此外,若设备中含有受控物质或属于特定监管类别,未按规定申报、转移,还可能违反危险废物管理规定,面临更严厉的处罚。


三、安全风险:设备拆解与运输过程隐患重重

溴化锂制冷机属于大型压力容器,内部结构复杂,长期运行后可能存在材料老化、焊缝开裂、真空度丧失等问题。若由不具备专业资质的人员进行拆卸、搬运,极易引发安全事故。


例如,在未充分泄压或未对溴化锂溶液进行安全封存的情况下强行拆解,可能导致溶液喷溅或容器爆裂,造成人员灼伤或机械伤害。此外,设备体积庞大、重量惊人,若运输过程中固定不牢或使用不符合标准的运输工具,极易在途中发生倾覆或碰撞,不仅危及公共安全,也可能导致设备损坏,增加后续处理难度和成本。


四、财务与资产风险:低价处置导致资产流失

“一卖了之”往往意味着企业放弃了对设备残值的深度挖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非正规回收商可能以极低价格收购设备,企业看似快速“甩包袱”,实则造成了国有资产或企业资产的严重流失。


正规的设备处置应包含资产评估、招标比选、公开竞价等环节,确保处置价格的公允性。而简单出售往往缺乏透明度,容易滋生腐败或利益输送。更有甚者,部分回收商可能在收购后将设备翻新、冒充新机转卖,或拆解后以次充好销售零部件,不仅扰乱市场秩序,也可能使原设备所有者因“知情不报”而陷入法律纠纷。


五、声誉与社会责任风险:损害企业公众形象

在公众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企业的环境行为直接关系其社会声誉。若企业因不当处置报废设备而被媒体曝光或遭公众质疑,将严重影响其品牌形象和社会责任评价。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或注重ESG(环境、社会、治理)评级的企业而言,此类事件可能导致投资者信心下降、客户流失,甚至影响融资能力。


综上所述,淘汰溴化锂制冷机绝非简单的“一卖了之”所能解决。企业应树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设备评估、环保拆解和合规处置。优先考虑设备的梯次利用、部件回收或资源化处理,最大限度降低环境影响,同时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从“淘汰旧设备”到“迈向绿色未来”的平稳过渡,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